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
春秋时期的霸主,主要是诸侯会盟的盟主的一种国力强大的体现。
而霸主的称呼起源于齐桓公称霸: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民权)。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
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
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
事实上,从齐桓公思考过泰山封禅这种事情之时,事实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若非是有管仲的劝诫,恐怕齐桓公在封禅泰山之后,甚至是会顺势对周王室取而代之也未可知。
而除了霸主的出现对周天子的实际权威是严重削弱之外,周王室的名誉再次扫地,还有“问鼎中原”这个事情。
……
问鼎中原,出自《左氏春秋》的一则典故: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一则典故,明确的说出了周王室这个时候事实上已经没有必要存在的基础,若非是王孙满口才了得,说服了楚庄王,恐怕楚国不介意灭掉周王室,然后将九鼎运回郢都当中。
而事实上,周王室在这个时候的利用价值已经越来越小,而在三家分晋之后,则是可以说周天子这个名头的利用价值,几乎聊胜于无:
“三家分晋”是指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而三家分晋的时候,晋国并没有事实上灭亡: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而至于周天子的存在真的无人问津,主要还是“五国相王”的之后。
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
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