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bxwx.com.tw,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以上是《文天祥传》的下半段内容,最后的一句“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可以说是将文天祥的忠义称之为伟人。

    ……

    从这一方面的对比来看,元帝国自身对于文化人士相对较为重视的。所以他们对于文字狱这一点不注重也是情理之中的。

    …………………………………………分割线………………………………………………

    明朝时期也多文字狱记载,但是相对于宋朝的记载而言,明朝时期的文字狱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很多记载都没有说杀死犯禁者,反而是更多地革去对方的官职: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以上的这些记载大部分出自《明史》,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徐一夔根据后世考证,居然活到建文二年:

    后世有一种说法,就是指朱元璋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

    但后世学者陈学霖研究称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死于建文二年,在朱元璋去世之后。

    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封建士大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

    所以这种说法很明显不靠谱。

    而根据《明史》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朱元璋对于文字狱的记录,可信度怎么着都得有不少水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