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者脾气逆反暴躁,不好管了。所以,父亲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孩子。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从多起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发现,父爱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为男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由于缺乏男性榜样,他在性别认同,不知道怎样对待异性。由于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稳定,有的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有的脾气暴烈、做事冲动,有的则抑郁寡欢、自暴自弃。
此外,父爱缺失的女孩子,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关系,有的会穷尽一生、付出很大的代价,去讨取男人的欢心。
对于她来说,爱是痛苦的。她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对她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她抛弃她的男性,因为她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正常的男性的爱、呵护与尊重。她们的内心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两性间的亲密关系也会更加渴望,以至难以把握男女之间的尺度,出现情感冷淡或狂热。
对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哈佛大学的罗斯派克博士。他在这一领域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派克认为,父亲对女儿个性和性心理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母亲。
父亲对儿子,往往会提供较多的独立机会,而对待女儿,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疏离或鼓励她们的依赖性。疏离的结果使她们更容易产生慕男情结,变成感情随便的“花痴”;而纵容女儿的依赖性,则容易使她们变成没有主见的“牛皮糖”。
罗斯派克博士还认为,女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往往是父亲影响的结果,如果一个女孩子缺乏父爱,那么她的社会化水平就会比较低、性观念也比较混乱,发生不当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小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们会猛然意识到被父母“抛弃”,会以评判的心情来审视父母,并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社会和他人身上,从而出现操行障碍、与人交流障碍等。
而母爱是帮助婴幼儿完成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情感,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因为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对世界产生恐惧,对人不信任,而敏感多疑。
研究人员发现,母亲的爱抚能刺激婴儿大脑产生一种“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因此,经常受到母亲爱抚的婴儿长大后,分泌的紧张激素较低;反之,分泌的紧张激素较高,而研究发现,人紧张时,思维通道狭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着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就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类型的学生女孩子居多。她们童年失母,父亲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得到细致的关爱。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
初中阶段的她们正是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她们第一次来了月经,没有母亲的关心,又不敢和同学交流,她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学习上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绩渐渐下滑,可内心深处她们又渴望进步,却自感力不从心。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她们的自卑感,削弱她们的自信心。她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学校开家长会,但内心却无比渴望亲情、温情。
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其实,稍有一些阅历的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幼年时期曾得到充分母爱的人成年以后,人格往往比较健全;相反,其人格则或多或少地会有缺陷,如固执任性、自私内向、悲观失望、敌视他人、心胸狭隘、易于嫉妒、脾气暴躁等等。这些怪异的人格特征更造成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以至有的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生活上也很富足,却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缺失母爱还严重地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感情。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表明,童年缺失母爱的人,对母亲的感情深厚程度,远不如受到过完整母爱的子女;而这又给母子双方都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甚至抱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