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益重儒臣”
963年,赵匡胤打算改元,于是让范质等宰相们牵头商议新年号,要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更重要的当然是不能被前人使用过。经过一番研讨,最终定为“乾德”,《晋书》有云“夫恢恢乾德,万类之所资始”。当年11月,赵匡胤诏改建隆四年为乾德元年。
灭蜀后(乾德三年),一次非常偶然的发现,令赵匡胤倒抽一口凉气。当时他无意间发现了一面从后蜀缴获的铜镜,让赵匡胤惊讶的是镜子上赫然刻着“乾德四年铸”。
“朕穿越了?”赵匡胤毛骨悚然,随即把这面明年生产的铜镜拿给百官观看,问他们这是什么情况,一众高官竟不能答。于是又找来翰林学士陶毂、窦仪,问他们是否能解释一下。
窦仪微微一笑,立刻说道:“想必是蜀地的战利品吧。”
赵匡胤大惊,问他怎么知道的。
“当初前蜀王宗衍曾以乾德为年号,应该是那时所铸。”前蜀王宗衍的乾德四年即后梁朱友贞龙德二年(922)。
赵匡胤于是向左右感叹道:“宰相须用读书人!”史籍记载,从那之后,赵匡胤“益重儒臣”。
这个小故事值得一番细细推敲:
首先来说,窦仪出尽风头,博得赵匡胤欣赏,但赵匡胤在赞赏窦仪之余,也流露出对“宰相”们的不满,暗指他们孤陋寡闻,居然不知道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有伪政权使用了“乾德”做年号,以至于赵匡胤很快就又改元“开宝”,弃用了“乾德”。
可问题是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宰相也都是如假包换的读书人:
范质,后唐明宗朝进士及第;王溥,后汉初年高考状元(甲科进士第一名,名副其实状元郎);魏仁浦,三人中学历最低的,却也是从翰林院基层做起的,从翰林院一路熏陶过来的。
这三人怎么就不是读书人了?跟窦仪比起来,怎么就不香了?
实际上赵匡胤这句话还真不是故意寒碜“周三相”,而是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地说给赵普听,因为赵普同志就没有进士及第的学历,是临时工(小吏)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赵匡胤经常劝他要多读书。
赵普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典范。长期以来,他因没学历而饱受学术圈鄙夷,但他也因此摆脱了学术的桎梏,总能在实际工作中直击问题本源,并能准确地提出务实且灵活的解决方案,从不拘泥于教条主义,管他孔子怎么曰、尧舜怎么做,孔子吃过五代时期的米吗?尧舜喝过五代时期的水吗?不食此间烟火,又怎能跨越千年指导此间事务?
改革,最需要务实,赵普这类人恰恰最为适合。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再到帮助赵匡胤完成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改革,赵普为大宋奠定了三百年江山基业,但学历永远是他绕不过去的坎儿,永远是那些羡慕嫉妒恨他的人用来诋毁他的路径,因此赵匡胤劝他多读书,弥补自己的短板。
一句“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仅仅是对赵普的规劝,更是对他的敲打,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赵普同志的成绩虽有目共睹,但确实没资格当宰相。因为当我们把格局打开、把视角拉高,就不难发现赵普同样只是赵匡胤的一个工具,赵匡胤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赵普的压制。
“驭人之术”
董遵诲,其父名叫董宗本。董宗本在后汉时为随州刺史,当时赵匡胤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前往随州投奔董宗本。董遵诲仗恃父亲的权势,经常欺辱赵匡胤,某次二人就某个军事问题展开了辩论,董遵诲理屈词穷,辩不过赵匡胤,输不起的董遵诲甩袖走人,把赵匡胤一个人晾在当场。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