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颐和园往事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二天,尹玲组织召开了颐和园恢复工程方案讨论会。
王道明、姑父、子慕和圆明园恢复工程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首先颐和园恢复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颐和园的历史和现状。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
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
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千米,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处古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
古树名木1600余株。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光绪二十六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修复。
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
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
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民国三年,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
1928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